2004-09-17

Home and Away之歐行6

文圖:費安尼思

二十四日的媒體之旅,參加兩個重要的國際媒體藝術節-ISEA(全稱Inter-Society Electronic Art)和Ars Electronica。前者每年在不同的地方舉行,今年別開生面地來一次豪華郵輪三日遊,在船上大搞節目,由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出發往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然後再在陸上舉行研討會。後者適逢應當地的藝團Time’s Up之邀大搞港式party的關係,又再次踏足奧地利北的工業城林茨,欣賞這個有廿五年歷史的藝術節。兩者中間隔著一星期,把心一橫放肆自己,到歐洲最北部地區拉普蘭再訪柏林,從大自然到展覽,沒有一刻讓目光停下來,如餓狼。

Day 1: 赫爾辛基
7ae6
赫爾辛基火車總站上的七色彩虹,歡迎我首次到訪。

Day 3: 豪華郵輪三日遊

細心留意,才發現放置在咖啡廳一角的展品。郵輪變成一艘媒體藝術船,即使留在房間,也可收看特別安排的錄像藝術頻道和即場音樂視象表演。

行船解纜三分險,大會竟然展覽Life Boat,是好叫大家安心不醉無歸?作品空有慨念多於實際用途,仍無礙大家作樂下去。

深更半夜,人們醉意紛紛便開始剝衫,跳進這設有聲音裝置的泳池褢,三十九度的體溫(飲了vodka之故)遇上十度的冷風,臉影、桅影、海上航行──我們的飢餓不得滿足。

Day 5: 下船抵達塔林 Tallinn

前蘇聯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因其古城而吸引不少北歐旅客到訪。ISEA在這裡舉行兩日的研討會附帶展覽暨表演,這一晚要連跑四個開幕加兩個表演!身水身汗而且人太多,結果只能跑兩個,其他明天再戰吧。

Day 7: 又回到赫爾辛基

研討會的戲肉在最後一站亦即第一站才現身,其中於當代藝術博物館 Kiasma所見的展覽最好,博物館建築物本身極富Gugginheim影子。除加入ISEA展覽,館方正大型展示其收藏,用一個愛恨分明的題目Love Me or Leave Me,要觀眾不能逃避,選出自己的心頭好,結果會在十一月公佈。

芬蘭雕塑家 Kaisu Koivisto 愛用動物的毛皮作物料,95年的 Lammin poyta 使我聯想起本地女藝術家梁美萍在港大藝術館的舊作。

Osmo Valtonen 83年的Circulografi。  

芬蘭雕塑家 Jan-Erik Andersson88年的The Triangle, the Circle and the Square Meet the Fast Food Boat。


Day 10: 火車北上羅凡米尼 Rovaniemi,聖誕老人村所屬城市

羅凡米尼位於歐洲最北部地區拉普蘭的南部,剛剛踏正北極圈,以為可以看見北極光,結果太遲 (原來子夜太陽是五月出現,六月七月初出現北極光),無緣得見,唯有到聖誕老人村安慰自己。

羅凡米尼野生動物園的北極熊,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會來探訪你,羅凡米尼確是一條老人但沒有聖誕的村,明天我一定要南下到瑞典邊界去。

Day 15: 柏林

猶太人博物館,是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成名處女作(去年獲委任為紐約世貿原址興建Ground Zero計劃),建築再加上出色的策展,成為一齣可歌可泣的長篇劇,我留連了三小時,當中最大的發現不是別人的眼淚,而是岑姓氏與蒜頭及猶太人的關係。

Day 16: 柏林

柏林每年一度的「舞蹈八月」,今年有Sasha Waltz新作(還有Pina Bausch新作為閉幕,一上網便告滿座),選擇在重修中的St.Elisabeth教堂內演出,再次展露他們即興的技倆。

Day 20: 柏林

猶太人博物館、Sony Centre之外,科技博物館是我個人的第三心水選擇,由燈光到陳列方式都極花心思。德律風根電視機,六十年代風靡一時。

Day 20-23: 林茨 Linz

多瑙河畔的戶外音樂表演是每年Ars Electronica的招牌活動,今年題為"Sense-ation"又煙花又laser light,錄像投射,一小時無間斷音樂由pop到classic到electronic到rock到country,極盡視聽之娛。

最吸引是那大型黑色吹氣投影幕,可以隨時折合,當然吊臂巨型喇叭亦非常之cool。人家看煙花,是現場音樂演奏沒有口水多過浪的旁白,點解香港唔學吓?

九歲的David Haslinger是今年Prix Ars Electronica「u19-freestyle computing」組別得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此組別特別為鼓勵奧地利的小朋友電腦創作。(相片由Ars Electronica提供)

Prix Ars Electronica是媒體藝術的奧斯卡獎,分電子音樂、u19-freestyle computing、互動藝術、電子社群、Net Vision及電腦動畫,今年金獎得主由左至右:Thomas Köner (D), Thomas Winkler (A), Christiane Asschenfeldt (D), Mark Hansen, Ben Rubin (USA), Chris Landreth (CAN)。(相片由Ars Electronica提供)

中國的馮夢波憑Ah_Q獲互動藝術卓越獎,是目前中國人取得的最高成績。2002年本港的楊曦和林昇源最先獲優異獎。

Ars Electronica中心內的展品之一:Bram Dauw與Alexandre Arman的Commotion,利用聲控操作模型車行走,若車子出軌,所戴的頭盔會發震,令人頭痛。

適逢二十五周年特別舉行Digital Avant-Garde/Prix Selection,展出數件經典得獎作,包括日本Kazuhiko Hachiya九三年之作Inter Dis-Communication Machine。因此重遇Courchesne,還有Sakane san,IAMAS總動員殺入林茨,整個城處處可見黑髮飛揚。

在Brucknerhaus擺放的其中一件作品 Modular Synthesizer,展示analog年代如何製作電子音樂。想不到只是十幾年光陰,便足教活在數碼世界的我們去緬懷,當中是否反映我們的世界愈來愈差?

膠袋再用的慨念果然非常流行。喜歡阿根廷的足球迷,原來可以用膠袋笠身,認真方便。

Day 25: 回家.香港
當我回來,就是再度出發的時候。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