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2

消費主義下的獨立設計


(文:費安尼思, 2005.5.22)

當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氣壓」瀰漫在中國的大城市中,設計文化也變成這樣「氣壓」下的流行玩意。近期國內舉行一個名為「大聲展」的活動,標榜著「Lifexperience 2010的創意生活體驗」,在消費主義當道中提倡知性欣賞「設計」行業。這個橫跨深圳、上海、北京三地包羅展覽、座談會及聲音演出,可以說是極具野心的嘗試。四月三十日。第一站於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開幕。不能不稱讚其包裝成功,的確使人以為它是展示中國優秀設計師的集成。

筆者覺得整個活動最吊#的地方是以「設計師」「新新設計師」「creators」來替代「藝術家」這名稱。其實這反映出大部份人對欣賞與分析之間所持的成見:以理性思維甚至批判目光去看待一些作品,尤其是對利用現代傳播技術供大部份人消費的影音媒介,通常被認為會減低了欣賞的樂趣,而這種樂趣又往往被嚴肅的評論視為剎那的感官刺激不屑一顧,於是只有處於邊緣位置的「藝術作品」才獲得嚴肅的關注。通俗與嚴肅的分野,往往變成口味兩極化存在在整個文化工業的模式中。

策展人歐宁、吉吉等在展覽介紹中也嘗試去分析中國設計的發展情況,凸顯獨立設計師對整個發展的重要性,更企望這類獨立設計模式能帶動真正的民主。令我覺得可惜的是放在顯眼地方的大型作品很多都是將設計商品化,嗶眾取巧而且深受東洋風影響。例如看到耿辰或广煜或是Unmask的作品,馬上聯想起著名日本藝術家Takashi Murakami的卡通公仔雕塑,奈何又缺乏離經叛道的精神。反而一些不俗的攝影和手繪作沒能好好地放大或放在適當的位置,差點被沒埋。

對香港觀眾來說,國內場地之大永遠令我們羨慕,但雷聲大雨點少。不安排聲音演出在OCT反而在何香凝美術館的演講室進行,是最教人失望了。

Labels:

2005-05-21

i-city: 自省與自欺

(文: 費安尼思, 2005.5.21)

現在才寫i-city,也許巳是隔岸觀火,另有一番景象。鬧哄的年代論之紛,未嘗不是一種對世情的積極緩衝。一如與西西《我城》掛勾,是種策略,較年青的作者終於得到剎那的垂注。

喜歡i-city,是因它的手繪製作。對工業制度質疑而作出的反叛與自省,不認同3D動畫便是一切。但它毫不掩飾自己深受日本動/漫畫的影響。九部作品其實像一個圓圈,基本上走不出來,像是人們的生活。卻不乏那點活生生稚氣,對一切的看法、態度和感覺都可以歸一,新不如舊但有時又說來含糊,總之矛盾重重。竟是如此地很「香港」。

不喜歡i-city,也可能是這種對生活在香港的體驗。愛與恨從來是一線之隔。《累透社》向我說主角唯一的信仰是快樂和滿足,因為花花在石屎林中成長,於是她平和安樂。《啷神來聲》如是,要的只是一句輕輕的讚美。但我沒有忘記這些藍天白雲式的神話亦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鎮定劑,積極進取去換取平和安樂需要的亦只是一份麻木和忘記(《累透社》以跳樓作象徵)。

竟也是旅程。從東洋風開始。自《好鬼棧》以來,蘇敏怡最獨特的是以九公格的空間來展現時間的流逝。《龍門大電車》倒是她一直繪作的母題,不求終點只求過程,像遊大觀園,追求雕琢花巧。淡水則繼續以他簡單的線條、簡約的風格寫小人小事,當中的孤獨不在於離異而只求包容,一份但覺世情本如此也只好無怨無恨的感慨。只是到了《過雲雨》,採用黑白分明的顏色,孤獨巳然深刻。

同樣致力寫人情,《甘草與最佳男主角》則提醒我們,世態不是經常值得寬宥。《饕餮》自是更一面倒地冷漠乾澀,打破一般說家庭故事常規。孩子豆釘不停的吞噬告訴我們生命從沒有承諾。片末豆釘吃掉母親甚至吃掉自己,所有人的死幾乎成為一種在絕望中掙扎中的救贖。《饕餮》竟是對其他作者的一點回應和補償。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