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6

白南準之死──紀念那逝去的歲月



白南準將磁鐵放在電視機頂部,製出經典錄像雕塑《Magnet TV》(1965)。


文:費安尼思


  那個發夢可以不用醒來的六十年代,隨著白南準一月二十九日在美國家中逝世的消息傳出後,在乍暖還寒的農曆年假期,又再成為久違的話題。這位被喻為「錄像之父」的美籍韓裔藝術家之死,使我們意識到藝術界的傳奇人物,像恐龍一樣快要在地球上絕種。

  「錄像之父」最初在日本和德國時是讀西方現代音樂,受到John Cage「被改變的鋼琴」的啟發,他改裝電視機的外殼,1963年在德國伍珀塔爾(Wuppertal)的Parnass畫廊發表《Exposition of Music──Electronic Television》,用了十二部電視機、三架鋼琴及一些會發出音響的物件,組成世上首個錄像裝置的正式展覽。其後在1970年,他與日本工程師Shuya-Abe合作建築以電台頻道控制的機械人之際,成功研製了第一部錄像合成器。

  藝術史並沒有因為Wolf Vostell比白南準更早在1959年的時候,利用電視機作為雕塑的元素,而考慮他是「錄像之父」,白南準勝出是因為他更有系統地改變電視原有的編碼系統,創造由電子產生的特效影像新語言,而且他充分發揮電視、錄像、表演的多媒體形式,對媒體的創造性是不容置疑。

  照片中的白南準大多是瞇瞇眼地笑,像貓般的男人,年輕時便離開出生之地先後到日本和德國留學,遇上John Cage、Joseph Beuys、Karlheinz Stockhausen、Wolf Vostell等人,後來在1964年隨大夥兒來到紐約,自然融入西方的藝術世界裡,成為Fluxus的一員。他與Charlotte Moorman的合作:《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1969)、《TV Glasses》(1971)、《TV Cello》(1971),堪稱為錄像表演的經典示範,亦標誌著六十年代前衛藝術及他本人的全盛──在斗室中,無論你是繪畫的、表演的、玩音樂或是做錄像,都可以吟詩舉杯,一起唱和。好玩是血,實驗是肉。白南準的實驗錄像,確立了電子語言的概念,奠定錄像藝術的基礎,同時使Happenings更發熱發光,深深地影響著當代媒體藝術的發展。

  1996年白南準因為中風的關係,不能走動,要靠輪椅代步,但這並沒有打擊他繼續創作的欲望。臨死前,藝術家還有未完成的作品。放洋的一生在劃上句號的時候,決定歸回故鄉長眠。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