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是我們的動畫時代?
[metropop 2006.7.23]忽然間,香港有很多動畫家。由六月中至八月初,無論是民辦或是官方主辦,動畫節目傾巢而出。動畫一向很受本地觀眾歡迎,每年國際電影節的動畫節目例牌滿座,奈何香港土生土長的動畫家卻備受冷落。
動畫與漫畫向來息息相關,像日本,漫畫十之八九會演化成動畫劇集,繼而出現真人版的電影或電視劇,或是先拍成真人版再有動畫劇集,例子有《NANA》,它甚至被抄熱到有廣播劇。但香港的發展很不一樣。這麼多年來,就只有胡樹儒將漫畫《老夫子》改成三部七彩老夫子動畫,以及近年風靡港澳的黃巴士將麥嘜、麥兜系列製作了《麥兜故事》、《麥兜菠蘿油王子》、《春田花花同學會》。至於由電影工作室催生的《小倩》,或是很多人都不想再提,票房慘敗的首部土製3D功夫動畫《龍刀奇緣》,則與電影和電玩較有關係。
其實由漫畫變成動畫的例子在本港曾經流行過一段日子。二千年之後,正值dot com、科網股抄得熱鬧之際,當時有幾間dot com看中本地的獨立漫畫家,包括歐陽應霽、利志達、楊學德、智海、黎達達榮、劉莉莉那一批來自獨立漫畫報「甲由(蟑螂)(打不到這兩個字)」的一眾漫畫家等,紛紛簽下版權,利用Macromedia Flash(應該是4.0版本吧)將他們的連環漫畫變成會「動」的短片,甚至委約他們就這種新技術提供新的畫作,由另一批程式人員負責製片。高峰時期,每位漫畫家每星期均有新片出現,甚至是七彩製作,當然這些短片(streaming video)只能在網上觀看。除了養活了一班藝術家,這種技術融和更開拓藝術與科技並存的新媒體藝術發展,對動畫發展而言,亦造就日後Flash animation的湧現。
可惜,這些科網動畫似乎被忽視了,只因為它們不是菲林或錄像?任何對Flash有些微認識的人都知道,這個軟件對動畫製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不能因為它們在網上播映就否定它們是動畫啊。
很想談本地動畫的風格我見,啊啊,篇幅不夠了,還是不要錯過藍空間主辦的「我們的動畫時代」和電影資料館的節目。今次不看,恐怕要等好幾年後才會有機會再見。
Labels: 撲完Metropop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