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科技新詞匯

[Metropop 2006.9.4]

英文簡寫的符號,引人暇想,但有時候用於宣傳上,只會令普羅大眾百思不得其解。隨手拈來例如:BTTB哲學、D.A.V.E.舞蹈,都是從康文署最近出版的節目宣傳小冊子上看到,前者是形容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在十一月四日來港表演的音樂風格──「他獨步天下的影像化音樂思維及BTTB哲學……」,BTTB原來解作Back To The Basics。後者D.A.V.E.是Digital Amplified Video Engine的縮寫,是九月中一齣名為《魅影再現》所採用的技術,可以透過與表演者互動,在舞台上產生即時的影音效果。

明明是minimal偏不用,弄個BTTB,還以為是與環保有關,友人開玩笑說搞不好會以為坂本龍一仿效前衛大師John Cage坐在鋼琴前來個《4’33”》廿一世紀版(《4’33”》是當代音樂史的經典「無聲作品」,作於1952年。),這樣子的話不嚇走觀眾才怪。當然熟悉坂本龍一音樂者不會當真,以他的名氣,又只演一場,單是Fans和電子音樂迷捧場,票房應該不成問題。

至於《魅影再現》,當局在引言中大談海外藝術家早已把各項媒體技術用於現場表演中。倒要問所舉的例子誰曾來港演出?甚麼日本聾型劇團(原來是Dumb Type,當年也不會翻譯為聾型劇團啊),及加拿大的羅伯特.樂帕奇(Robert Lepage)分別在1996和2006年的香港藝術節表演過。對觀眾來說,說了等於沒說。即使欣賞過以上兩團的演出而保留記憶,所運用的媒體技術──錄像、機械裝置,其實都有別於《魅影再現》側重的電腦技術所衍生「互動媒體」(Intermedia)的創作觀念。作品的精髓不是舞蹈的文本而是過程。

來自奧地利的「電子藝術未來實驗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是世界著名的新媒體藝術機構,在八十年代初率先開發虛擬空間(Virtual Reality)的藝術應用,製造了CAVE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供參觀者欣賞。在2002年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和藝術家楊曦的《軀體畫筆》,正是利用這種科技再開發新的程式,當時還邀請了本地舞蹈家梅卓燕和楊春江,現場示範如何與電腦新科技互動即興。Digital Amplified Video Engine其實可以說是從CAVE衍生出來的移動追蹤系統,基本上同樣透過抽取演員移動時所計算得到的資訊,經軟件分析而編製出實時的動態影像,只不過今次投射在更廣闊的葵青劇院的舞台上。

我是絕對支持《魅影再現》這類節目,所以看見辦官的推廣手法,不對應一下本地市場就賣,多少令人生氣。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